支持踏迹寻音右下点在看右上点分享

踏迹寻音—四川篇:

巴蜀黄万品:人嘛,总要有点梦想!

文化名城,“记忆”乐山

错过阿坝,你就错过了最美的夏天!

青城山、都江堰:背上行囊寻觅春光

江油:去“诗仙”家乡走一遭

.5.12,惊魂“川音”24小时感受

人文宜宾,独爱李庄

川西坝子:百年风韵原汁原味

成都:你不知道的“旮旮角角”的“记忆”

“川音”敖氏父子演绎中国交响作品响彻“北爱荷华”

趁去成都东软学院讲课期间,藏族青年教师李雪佳带我去早已仰慕的附近的一个千年古镇——四川成都街子古镇踏迹寻音。小李老师是“新”街子人,所以谈起来也就眉飞色舞,不过,耳闻不如一见,古镇的确也有值得自豪的地方。

-川西水乡-

街子镇依山傍水,山清水秀。西距成都50公里,地处邛崃山脉,东北与都江堰接壤。岷江的支流味江流经地势平缓的街子镇口,形成一泓碧潭——龙潭。古镇水系发达,地下水丰富,石板路两侧及屋前院后,常年清水不断,因而有“川西水乡”之名,“青城后花园”之称。五代时名“横渠镇”,因横于味江河畔而得名。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重要历史事件,政治、经济反复兴衰,兴时曾为县治掌一方水土,衰时仅余一条小街,到明朝万历四十二年即公元年,仅存沿河街子一条街,从那时起,这里便被叫做“街子场”,至年改场为乡,建国后仍名街子乡,年撤乡建镇至今。

古街区现存以江城街为中心的六条街,两旁房屋大体根据《清工部法则》营造,木结构穿逗梁架,单檐青瓦,民居布局,前店后院,以清代中、晚期建筑为主,其它尚有明代水井等。

走在江城古街上,穿行于一条条窄小的门楼,流水叮咚。历史上,古镇居民就有引水入街的习惯,整治工程依然沿袭了低瓦檐、木门板、青石路的典型川西古镇构成,发扬了古镇崇尚临水而居的习俗,在街道两侧开凿沟渠,引来味江河和都江堰的清泉,为古镇注入了灵动之气。显出了街子亘古未变的纯朴和古雅。

街子建镇已有一千多年历史,五代后蜀设永康县,这里是县治所在地,那该是它的最繁荣时期了。街子人唐代的“一瓢诗人”唐求,其诗名虽然不像同朝代的大小李杜那么响当当,但《全唐诗》和《唐才子传》里都能找到他的踪迹,也算是为小镇增加了不少的文化分量。宋代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也是街子人,如今镇上尚有二人的故居遗址。▲街子的路途中元通、怀远整治后的唐求广场和江城街最能体现街子镇的新特色。修葺一新的唐求广场被称为古镇的门厅,“门厅”是由古银杏、古字库、古祠堂组成的,唐公祠殿堂高悬“修到梅花骨亦香”匾额,祠堂前广场护栏上,全唐诗辑录的36首唐求诗句一一呈显。

细细品位唐求的佳作,倒也喜欢收录在全唐诗36首诗作的一篇:

「题杨山人隐居」/唐求

深山道者家,门户带烟霞。

绿缀沿岩草,红飘落水花。半庭栽小树,一径扫平沙。往往溪边坐,持竿到日斜。

细读此作,倒也对于刚到时看到的一句街子古镇的广告语“街子,千年古镇青城后山”有了共鸣。

要不是这次的行程,对于诗歌门外汉的我来讲,唐求这位和大小李牧同时代的诗人,我可是一无所知,不过,看完他的生平介绍,倒也让我对这位巴蜀才子的生活是我最羡慕的。

唐求,唐末蜀州味江山(今崇州市街子镇)人。生卒年已不可考。在唐僖宗乾符年间,曾为青城县令。唐昭宗时,王建帅蜀,欲聘唐求为参谋。他拒不受聘,后弃官返乡,隐居于味江山中,人称为“唐山人”或“唐隐居”。唐求为人纯悫,笃好雅道,放旷贤达,犹如方外之士。他每次到市集,都骑一匹青牛,到了日暮西沉才酒酣而归,不与一般的人结交,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。青城山至今尚存他写的一首七律诗,即《范贤观》,诗云:“数里缘山不厌难,为寻真诀问黄冠。苔铺翠点仙桥滑,松织香梢古道寒。昼傍绿畦薅嫩玉,夜开红灶燃新丹。钟声已断泉声在,风动瑶花月满坛。”记述其清心寡欲、悠然自得。

▲都江堰

唐求写诗,或片语,或成联,不拘长短,随手记下,数日后即成一首好诗。每次诗成,捻诗稿为丸,投入一大葫芦瓢中。日积月累,诗文颇丰。晚年卧病,他把诗瓢投入味江,无限感慨道:“兹瓢倘不沦没,得之者始知吾苦心耳!”诗瓢漂入新渠,有识者见之曰:“此乃唐山人诗瓢也!”乘小舟将诗瓢捞起,可惜诗稿多已浸润损坏,仅得诗数十篇,为其所写诗稿的十之二三,后人因此称唐求为“一瓢诗人”。

这种怡然自得的日子让人好生羡慕!每天日出而游,日落而归,兴致来了写诗作对,还颇有新意的把诗文放到葫芦里,在归仙之际,将这满腹的诗文化作漂流瓶一支,任其流浪,直到了解他的人发现,或者就这样永远漂流下去,好个清心寡欲、无为而乐的浪子!

不知道这古镇今日成千上万多游客中是否有和我同样的想法,真想就这样隐居过着“钟声已断泉声在,风动瑶花月满坛。”的悠然日子了!更有那“闲看门前车马闹,坐听寺庙钟鼓声”,的暇逸,倒也符合休闲度假之真谛也!

-不能不去的古寺-

古寺坐落在街子镇旁凤栖山自然风景区海拔1100米的密林深处,曾是闻名遐迩的一座宝刹,据说始建于晋代。尽管藏在深山,历朝历代,在凤栖山逶迤的山道上,香客僧众往来不绝。明太祖朱元璋的叔父和孙子都曾来这里长住,大约正因此,古寺在明代备受官方青睐,朝廷特赠送古寺《洪武南藏》官版经书一部。该经书迄今仍保留在古寺,堪称佛门经典中旷世之珍宝,亦可视为古寺镇寺之宝。古寺的寺名亦几易其称,至明代定格为“光严禅院”,但民间仍习称为古寺。禅院原分上下两寺,上古寺已于“文革”中尽毁,而今残余的下古寺至今仍有三重佛堂,内有一座“藏经楼”,楼名乃于右任手书。寺门的悬匾是清康熙皇帝亲笔御书,寺内又有清末四川总督尹昌衡的禅意对联。寺中一株千年古楠,根干直径几达两米,树冠高耸入云,抬眼看去,只见枝繁叶茂,翳天蔽日,树身犹自青滑光亮,通体透出勃勃生机,毫无老树景象。

游人越聚越多,小李老师说,这是从未有过的,看着青灰色古瓦古墙下熙熙攘攘的人群,和喧闹的街市,想象着古镇曾经千年的宁静,现代的我们,脚步是越来越快,可我们的心,依然在找寻着一片宁静。而在青翠的青城后山,曾经沉睡宁静地的小镇何时又能回到从前了?还是喜欢这首“一瓢诗人”的诗歌,吟诵之间也就能感受到那份“闲看门前车马闹,坐听寺庙钟鼓声。”的暇逸吧:

「题杨山人隐居」/唐求

深山道者家,门户带烟霞。

绿缀沿岩草,红飘落水花。

半庭栽小树,一径扫平沙。

往往溪边坐,持竿到日斜。

-家家养兰花-

小李老师告诉我“这里的每户家中都养有兰花,很多都是因兰花儿致富的啊!这可是绿色银行哦!”

原来街子居民喜养花草,街子养兰花的历史由来已久,近年来,“兰花之乡”的声誉更是名动川西。长久以来,居民们有在家门前摆放兰花的习惯,这是小镇居民生活中独特的风景。特别是最近街子古镇风貌改造完毕,更是呈现出家家清泉流淌、户户兰花飘香的景象。现在,街子兰花节已经成为成都市“八大”花卉节之一,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九,是街子场传统的兰花会,来自彭州、温江、大邑等地以及河南、山东等省的兰商云集于这个青城古镇,把街子的兰花带到遥远的他乡;每年的兰花会与“春台会”同期举办,实际上又成为一次经贸洽谈会,在今年的兰花节上,街子兰花的总交易金额超过了万元。“一瓢诗人”唐求笔下“深山道者家,门户带烟霞。绿缀沿岸草,红飘落水花。半庭栽小树,一径扫平沙。往往溪边尘,持竿到日斜。”古朴意境一下便浮现在我眼前……。

穿行于一条条窄小的门楼,流水叮咚,兰沁馨香。

交通:

1、街子古镇毗邻青城山景区,可规划一同游览。

2、成都市茶店子车站有到古镇的大巴班车,每日滚动发车,去程票价19元/人;回程15元/人,17:30收车。行程约一个半小时,到达街子场口后即有小巴车到梅花寨和古寺,票价5.00元。

3、成都市区的首条到都江堰的成灌快铁,途径犀浦,郫县,都江堰,青城山等站点,转乘路公共汽车,可直达街子古镇。

特产:

汤麻饼、凤栖山猕猴桃、天主堂鸡片等;

门票:

古镇免费,味江风景区门票30元,华阳国志馆门票10元。

(原载《小演奏家》杂志.6期)

越声/文图

闲云/编辑

本文系踏迹寻音原创内容,转载请后台联系授权

后语:许多读者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的支持习惯,如果你在阅读后觉得不错请加以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junzilana.com/jzlbc/8043.html